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购物车
    0

    渠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推荐项目的公示

    信息发布者:风飞然
    2018-03-02 21:15:18   转载

    为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精神,进一步健全我县非遗名录体系建设,2016年以来,我局启动了渠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在各地积极申报的基础上,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组根据项目价值,依据推荐条件,进行了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提出第二批渠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共4项。

    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现将第二批渠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予以公示。

    异议受理单位: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联系人:黄龙

    联系电话:0818-7322385

    通讯地址:渠县渠江镇半边街34-1号

    邮政编码:635200  

    特此通告。

    附件:拟列入第二批渠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渠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8年2月6日
    附  件

    拟列入第二批渠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1.项目名称:三汇特醋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简介:渠县三汇镇素有“三江六码头”之美誉,交通便捷,商贾云集,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柑桔。早在明朝末年,三汇就盛产食醋。或许是特殊地理与水质的缘故,三汇食醋以酸、香、醇、甜享有盛誉。到清朝末年,三汇从事生产的醋庄多达六七家,其中华昌隆、华昌祥两家,无论规模还是名气都更为突出。中国十大名醋之一的三汇特醋,就源于华昌醋庄。

    华昌隆醋庄用料考究,工艺独特,质量稳定有靠,其掌作师杨书恒远近闻名。经过岁月沉淀和继业授传,1957年成立了三汇醋厂,“三汇特醋”美誉不断,其产品连续三届蝉联商务部和四川省的“优质产品”,并连续五年获“四川名牌”称号,“三汇”牌果醋还获得了“国家重大科技奖”。  

    三汇醋属四川麸醋品种,以麦麸为主要原料,详细工序有40多道,主要工序包含拣药制曲、醋胚生成、发酵制糖、淋醋、后处理。成品具有独特的色、香、味、体。每一个步骤都凝聚了传承人的辛勤和汗水,都彰显着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与崇拜。

    从营养价值来看,三汇特醋传统手工酿制的醋富含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杀菌解毒、健胃消食、防暑降温、软化血管等功效,对于防癌也有一定的作用。其口感和功效是食用冰醋酸制醋难以比拟的。从文化价值来看,“三汇特醋”历史悠久,曾与山西老陈醋、江西镇江醋比肩齐名,在饮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四川宕水源食品有限公司继承传统技艺,倡导绿色食品,诠释古法酿醋的精髓,将会产生强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项目名称:段氏龟甲养生胶

    项目类别:传统医药、传统技艺   

    项目简介:渠县三汇镇兴于北宋,位于巴河、州河、渠江交汇处,顾名思义三汇;三汇离县城约35公里,三汇镇为水陆码头,素有“三江六码头”之美誉,交通方便商贾云集,是通、南、巴、平、达、万、宣陕商品集散中转地,也是川东一带的出海口,清朝雍正8年公元1730年曾设分县署,后来一直是渠县工业经济的核心区域,部、省、市县各级均在三汇设厂,其中有铁道部川东水泥厂、曾家沟煤矿、三汇醋厂、求精锅厂、渠县火柴厂、渠县一航司、渠县建筑一公司等已大批企业。农产品主要是水稻、小麦、柑桔、猪、牛、家禽,淡水鱼为主,这一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促进了段氏龟甲养生胶的大发展。

    纯正的段氏龟甲养生胶,必须是传统工艺制作配祖传秘方,才能达到养生兼治疗的效果,几百年的传承,用人工传统制作成本高,产量低;现在全国各地制药厂都采用现代化机械生产,传统的技艺已日趋埋没“龟甲养生胶制作技艺”这门全国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医疗价值的传统手工保健食品加工技艺,正因现代化机械生产技艺的冲击而后继乏人,处于濒危境地。

    3.项目名称:泥笆蛋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简介:泥笆蛋是深受四川地区人民最喜爱的美食之一,因其独特的风味、细腻如丝的口感,如今更是享誉中外,产地主要分布在四川达州渠县,并向四周的县市辐射扩散。

    达州渠县青龙乡位于渠县城西北方向7公里处,解放前属城关区,1958年改青龙公社,1984年置乡,乡政府驻青龙场,距县城9千米。204省道公路过境。乡镇企业有建材、建筑、酿酒、食品加工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籽。养殖业以生猪、牛、家禽、淡水鱼为主。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大环境把泥笆蛋产业打造成为建设特色农业大镇的主导产业之一,成为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

    泥笆蛋可以用盐水腌制,但最正宗的做法便是使用纯正无污染的黄泥,生态绿色无污染无添加的鸭蛋,红茶,黄酒,盐按特定的比列,生产制作出来的泥笆蛋,才最是正宗。

    纯正的泥笆蛋,必须手工制作才能达到相应水准,手工制作成本高、难度大、产量低。随着机械化生产发展,现代机械化生产已经成为本县泥笆蛋制作工艺的主流。传统手工技艺已日趋埋没。“泥笆蛋制作技艺”这门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的传统手工食品加工技艺,正因现代化机械生产技艺的冲击而后继乏人,处于濒危境地。因此亟待予以保护。

    4.项目名称:渠县黄花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简介:渠县因盛产黄花,被誉为中国"黄花之乡",渠县黄花以色泽鲜亮,食味别致,香气馥郁、肉头肥厚而最为闻名,每年6月18日被定为黄花节。渠县种植黄花已有500多年历史,据《渠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渠县望江、清溪、屏西、青龙一带盛产黄花,采取时节,客商云集,一派繁荣。渠县是全国黄花基地县之一,其种植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县种植黄花面积已达10万亩,预计2020年将达到15万余亩,年产鲜黄花15万吨。而渠县黄花加工技艺,是渠县人民最为传统的黄花加工方式。

    几百年来,在长期的黄花生产中,当地农民不断将黄花的田间管理、摘蕾杀青、干制贮藏等方面的经验,通过口授身教给予传承与积累,形成了渠县黄花独有的生产技术、晾晒方式和贮藏方法。

    黄花菜一般在开花前5小时。采摘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花蕾的花梗基部,拇指慢慢往下压,花蕾即可折断。采收后一般要先进行热烫处理,其方法是在黄花蒸制前,先将水烧开,待甑内温度达到60-65摄氏度时,将花蕾放进竹制蒸筛,放入甑内,一般约20分钟左右后,筛内花蕾下降至一半,蕾上布满小水珠,花蕾颜色由淡黄转为青黄,用拇指与食指轻轻平挟花梗基部,花蕾全身则从花梗部分略向下垂时,且手捏无嗤嗤声,出锅最好。将蒸制出笼的花蕾倒在干净的竹制晒具上,不能立即摊晒,应堆放半小时左右,利用余热让花蕾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以使熟度均匀,色泽一致。休汗后,即将其放在通风强阳光处,3-5小时,用同等大小的晒具翻后再晒,一般3-4天,即可晒干。再进行分装储存。即其主要工艺流程为:采摘—挑选—蒸制—休汗—晾晒—分装—储存。

    渠县黄花传统加工工艺与太阳捂制、硫磺熏蒸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条干粗直不弯曲、色泽黄白、香味浓郁、品质优良,食之清香、鲜嫩、口感细腻,而无二氧化硫残留,是其它方法加工出来的黄花所无法比拟的。

    传统的黄花制作工艺中蕴含着丰富的工艺价值、文化传播价值与经济价值,依靠灶台蒸制和日晒等手段来干制的黄花,只要火候控制得当,加工出来的黄花食用安全、品质优良、口感细腻、香味浓郁。由于依靠灶台蒸制和日晒来干制的传统黄花加工技艺耗时费力,火候不易掌握,多数年轻人不想学,已是后继乏人,因此传统工艺正在不断的流失,懂得的人也越来越少,失去了老一辈人对于黄花的特殊记忆和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

    1-1.jpg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